在国内买手店刚兴起的阶段,如果你有不错的品味,发现潜力品牌,稳定的货源和高忠诚度顾客,基本就能很好生存下去。但现在面对电商冲击,以及年轻消费者更多元的想法,新一代买手店必须开创新模式与新玩法,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服装零售市场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在时尚行业积淀多年后,Jony 决定做一处能给人「启发的空间」—— CLAP Chengdu,不仅是一家买手店,而是结合了咖啡、酒吧、展览活动及服装零售四个场景,CLAP 四个字母也分别对应「 Coffee Courtyard 」「 Bar Lantern 」「 Room Arch 」「 Store Pillar 」四个区域。没选择热门商圈或潮流地段,而是隐匿于府河边上的水璟唐,改造自一栋传统川西四合院建筑。
从 CLAP 保留的古朴门头下路过,抵达内部现代化世界,实现一次跨时空转换;日咖夜酒,晚上7点后,服装零售区原地转换成酒吧,买买买后再感受喝一杯的乐趣。贪玩、包容的成都,从此又多了一处先锋的时髦阵地。
走进 CLAP,抬头看是岁月感的天井、瓦楞、窗花,往下是金属感的铝墙、家具、瓷砖,传统与未来的冲突,却一点也不违和。
四合院天井左手边是以「 Coffee Courtyard 」命名的咖啡区,来自桐梓林社区以服务周边居民和咖啡爱好者为主的精品咖啡馆 INVISI。
天井右手边的「 Room Arch 」房间和往里的走道是展览活动区,合作的艺术家/工作室都是跟 CLAP 理念和调性紧密契合的。
最里面的 L 型空间,是白天「 Store Pillar 」买手店和夜晚「 Bar Lantern 」酒吧两种业态的“重叠”,一般在傍晚 30 分钟内完成“变身”。
古建筑改造、四重业态经营、买手店和酒吧融合、独一无二的选货品味……CLAP 无疑为国内买手店行业打开了新思路,也提升到另一层高度。
mars:时尚买手店和四合院的结合,这个想法是怎么诞生的?
Jony:首先在成都市中心想找独栋建筑比较难,我们又想做得特别一点,所以就看中了这个四合院。本身来讲,四合院是不太适合做店的,因为整个结构很传统,对于设计来讲会非常复杂,但后来,我们把困难的地方都转变成好玩的点,比如没有门,顾客直接从入口两个开放式通道进来,天井也是全天对外开放的,即使打烊了大家也可以继续坐着聊天。我不希望买手店给人一种“拒之门外”的感觉,所以索性将 CLAP “打开“,成为一个公共空间。
其实整个空间分几个层次,第一层是户外部分,希望特别年轻,没有压力,大家站着喝咖啡喝酒,所以不用特别贵或有设计感的家具,更像“在街边”的状态。
第二个层次是天井两边的咖啡和快闪区,快闪区我们会一直选择和大概 1000 块以内的品牌合作,这样可以让任何人参与进来,有机会带走一些东西,当然真正融入这件事更重要。
走到里面零售区,第三个层次选品会更有设计感,但又比较实穿,价格区间大概在 3000 – 5000 快左右,基本上不会给人太多压力。最后一个层次是设计上较顶尖的设计师品牌,自然在价格或形象上给人一些敬畏感。
mars:整个室内给您惊喜最大的部分是?
Jony:我觉得操刀室内设计的 MHPD 事务所最棒的地方是优化了我对材质运用的理解,尝试将不同材料拼接在一起,比如不锈钢和大理石,大理石和镜面,突破了我以往的美学范畴,也是蛮特别的。这次我们选了很多玉石类材料,玉石带来远古的感觉,但玉石旁又是工业化的不锈钢镜面,镜面上又贴着一排科技感的灯,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大的时间跨度,但放在一起又无比贴切,让我很惊喜。
mars:服装零售、咖啡、酒吧、展览活动都放在一个店里,四个内容是怎么区分及组合的?
Jony:首先当初为什么会有酒?因为 CLAP 背后就是水井坊博物馆,我们在这选址后想做一个和酒有关的内容,当然也迎合了当下成都的发展需求。鸡尾酒在成都非常受欢迎,但像我们做带fashion属性的鸡尾酒吧,实际上还挺少。所以酒吧区会花一定比例时间去落地一些时尚类活动,而时尚品牌其实也挺需要类似这样的酒吧,能提供相应的空间、产品及服务。
咖啡部分就比较简单了,“公共”是 CLAP 很看重的概念,而咖啡基本上是最低门槛的消费,买一杯咖啡可以待一个下午,任何人都能接受。
然后说到策展,原本设想策展是一件蛮高频的事,所以不想花费太多精力在上面,结果当我们测试了几场活动后,发现展览实际上非常有穿透力。因为 CLAP 在市中心,期待它的人不是说要去很远的地方看一场大型展览,而是下午有时间顺路参加一下活动,或看一场小展览这样。展览和快闪板块对CLAP来说,是和本土客人或来成都旅游客人的一种沟通方式,这种方式还挺舒服的,因此我们的策展做得相对轻松,偏娱乐性多一点。
mars:多业态店铺越来越常见,在运营上如何保持平衡又高效?
Jony:多业态经营自然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我觉得四种内容能够连接在一起,较简单的方式是所有团队本身具备的气质和态度是契合的,能力和经验上也是专业的,了解大家共同要做的东西是什么,再到配合上就不会有太大问题。
mars:店里进驻了哪些服装品牌?选品的标准或原则是?
Jony: 我做 CLAP 其实有一个特别简单的诉求,就是把同质化降到最低,去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所以挑选了我最欣赏的顶级设计师和一些可能国内市场上还没出现过的设计师品牌,一开始就把整个 brand 做得非常清晰、直接。
顶级设计师比如说 Raf Simons,然后包括像 Martine Rose、Craig Green 这些新锐设计师品牌,还有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德国设计师品牌,base 在纽约叫 Melitta Baumeister 等。这些品牌基本上在成都,除了 i.t 和连卡佛,就只有我们拥有代理权,所以能在选货上做到非常饱满。
新品牌也有一直在代理,我更关注新品牌的 image 够不够强,而不是可能卖得更好。一些新品牌在价格或形象上给人冲击力,普通人觉得没办法驾驭,但我偏要引进来,因为这是我做店的使命感和价值感,想把这样的东西推广到市场上。
总结来说,CLAP 选品基本上做两端,一端是最顶尖的设计师,一端是最新的、去商业化的品牌。精神层面上足够极致纯粹,给人启发。
mars:具体到一件衣服上,您更看重的特质是什么?
Jony:我现在比较注重人穿一件衣服时的“状态”,就是你要穿这件衣服去哪儿,做什么。所以我每次选货时,会想象每件衣服拥有一个“角色”,谁会穿它,会去哪,平时生活中是什么样子? 因为说到底还是人在穿衣服,我觉得还是需要先了解人,再去选衣服。
mars:跟国际国内一线买手店相比,希望 CLAP Chengdu 未来能达到什么水平?为此你们计划作出哪些努力?
Jony:因为 fashion 这件事儿我觉得特别关键的一个点是 location,像在巴黎的店、东京的店和成都的店,完全是两回事。当然我觉得 background 也很重要,即做店的人是谁。
很多国外品牌对中国的代理才刚刚开放,之前大多还是会把主要代理商放在台湾或者香港,再去辐射大陆,实际上对大陆的开放程度还不够。所以你看中国买手店这么多,真正能跟国际买手店做互动的非常少,我觉得这是 CLAP 的一个使命,和世界连接起来,目前能做的不多,只能尽力去把一些国外好的东西带进来,和国外买手店建立更特别的合作,往这些方向努力。我觉得这件事不能急,但我又明显感受到,比如欧洲或者美国的一些品牌开始变得对中国更开放,未来 10-20 年将会是中国买手店行业一段很好的发展时机。
目前国内买手店的话,根本原因还是基于其“内核”的部分,就是大部分的店不知道“自己是谁?我要做什么?”而是经常讨论“谁做了什么?他是谁?”所以我觉得国内买手店如果想在国际上有更多话语权和话题性,应该先更了解自己想做什么,而且必须想得很清楚才行。
文/Sansa
图/向雨婷、Freja、CLAP Cheng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