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是一座感性而又性感的城市,它的感性,体现在诗词歌赋里的一砖一瓦、一桥一流水一人家。而它的性感,体现在克制。
克制地表达,克制的享受,克制地发展,于其多不如精,是 mars 一直以来对苏州城中大大小小各类型好去处的直观感受。有一家名为「Forestbooks」的书店,就以极度克制低调的形态,静静地待在苏绣路商业街的一颗大树下。
店名用简单的黑色印刷字贴纸贴在玻璃窗上,小到很容易被忽略地店招,纯白色的空间零散地摆放着木质书架,和书架上同样零散的书籍。大多数时候不会在这里看到拥挤的人流,你更不会知道这里还有二楼空间。实在太容易走过路过就错过了。
Forestbooks,从字面来理解是 “森林书店”,关键词或许是治愈、吸氧和静谧。这的确是「Forestbooks」想要做到的事,但主理人 Jason 其实将「Forestbooks」解读为 “For Rest”的生活态度。这样的生活态度中,包括了治愈、吸取氧分(知识),也包含了放松,休息、舒适。
在这样的心境状态下,去感受书籍的艺术、生活的艺术,可以称之为“艺术书店”。或更像是一个“书的画廊”的感觉,并非博物馆美术馆的那种严肃,也不像普通书店那么单薄。
「Forestbooks」展示的书籍主要涵盖艺术、设计、摄影、杂志、文学等几大品类,整体书籍种类、数量并不算太多,甚至很多书只有一本。在选书方面,「Forestbooks」再次将“克制”的一面表达出来:只选择符合「Forestbooks」调性和主题的书籍,只选择够小众但值得被更多人阅读和收藏的书籍。所以你在这,可以快狠准地找到你想要的书。
而一楼的空间,除了用来展示书籍之外也会用于布置书展,二楼则是一个供应咖啡的阅读空间。
m=mars
J=Jason
m:「Forestbooks」 每个月都会有不同的书展,这些主题书展多是您自己策划还是由合作对象主动提出合作?那判断书展的主题是否合适「Forestbooks」的标准是什么?
J:大部分活动和展览都是由我们团队自己策划,也会跨界和各种领域的人进行合作。我们的标准是:诚实的、新的、有趣的、积极向上的。
m:二楼是可供大家喝咖啡休息,免费借阅阅读的空间。免费借阅和售卖书籍,这两种模式是不是冲突的?
J:我们这里的一切都是追求“For Rest”,二楼设定的其实也是消费区域,只是消费的重点在饮品。在二楼点了饮品的顾客可以随意挑选自己想看的书籍,这样有限的空间和座位也是给真正想静下来看书的人而准备的。
J:一楼的区域,如果客人在这里免费看上一天我们也会非常欢迎。书店再怎么说也是服务业,你对顾客的态度决定着品牌的高度。这家书店开在一座安静的社区里,曾经有一位社区的客人借了我们一本昂贵的书三个月后才返还,当时还心想这本书也许再也不会回来呢。当你和顾客建立起了长久的信任感后,书店的经营将比任何靠网络途径吸引而来的客人更长久更牢靠。
m:通常书店的存在,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书的魅力、阅读更多的书。但目前「Forestbooks」 只接待预约的客人,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书店的开放性,选择采取预约制的原因是什么?
J:我们一开始是全开放的,后来开始采取预约制,是因为实在太多上门来只拍照的顾客,这严重影响了其他真的想看书、在看书的顾客,再三考虑之后才决定推行。在接受预约后,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每一个来书店的人自然交流。
不管是书籍的选择,还是书店属性功能的使用,或是面对人流量的控制,「Forestbooks」都显得克制、冷静、低调。「Forestbooks」打造的是一个没有过度网红标签的纯粹空间和品牌。
「Forestbooks」里的书籍,都是由主理人 Jason 亲自挑选,作为一家书店主理人之外,Jason 还有一个身份——选书师,以及中国第 1 个专业选书机构「本册选书」的创始人。
m:说说您与“选书师”这份职业的故事吧!
J:选书师这个职业其实是来源于日本,最开始我并不知道这个职业。是在创办艺术书店品牌“forestbooks”的时候,我自己负责挑选了来自全世界的限量艺术书籍,有新书也有古董书,时间久了之后渐渐有咖啡馆和餐厅这样的客户会找我帮忙选书,从那个时候我便开始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专业选书机构「本册选书」,以及开始我“选书师”的职业生涯。
「本册选书」是集选书服务、书架编辑、书店书籍图书馆设计等服务为一体的机构。服务的客户,不管是规模还是液态多样性,都远远超出 mars 的想象。有北京无印良品酒店内的图书馆、有上海月球咖啡馆里的书架等等,甚至为苏州 SKY BOOK 提供了从书架设计到选书的全套服务。
m:「本册选书」团队在面对不同的客户时,会注重服务对象的什么特性去策划选书?
J:为每一个客户策划不同的选书案件都是从对方的需求出发来传达价值观。来找我们咨询和最终服务的客户都非常的有意思,这和传统的开书店不一样,每个企业和品牌都有自己的定位和需求。甚至有专门建设厕所的集团来找我们咨询。我们客户的特性大概有一百种不同,但是他们都一样的就是,对书籍价值的认同。
m:那您最满意或是印象深刻的项目合作是哪一次?
J: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收到东京发来的选书工作邀请,对方是 NDC 日本设计中心,这是原研哉老师的公司,NDC 应该算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设计机构之一了。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便把他写的书视为“设计的圣经”,可以说是我的“偶像”了。这份工作邀请是给一个建筑展(house vision 未来生活大展)的内部空间提供选书企划和陈列服务,为此我们住在工地附近将近二十天来完成此项目。国内大部分公司在做经营或展示空间的时候都会选择“假书”或是随意摆放一些毫不相干的书籍。原研哉老师希望展览空间所有的书都是真实的书,并不能为了应付参观的人而故意营造有书的氛围。于是我们从书店、出版社、不同职业的人的家里等等地方挑选策划了将近 2000 本书用于展览,为了配合这次展览,我们也策划了各种物件道具、家具,甚至古董。这次尝试让我觉得书籍的应用其实可以无处不在,只要有建筑有空间,书籍都能找到属于它的正确位置。
m:但其实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购、电子书、公众号等等出现,对实体书店甚至书籍的影都响很大。对此现象以及书店未来的前景,您怎么看?
J:我一直对书籍的未来很乐观,书籍也好书店也好,它并不是为所有人而存在,它只属于需要它的人。由于互联网让获取信息的成本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便宜,大众自然趋之若鹜。但我坚信在未来,当纸质书与普通大众的距离越来越远的时候,只成为少数人才能拥有的某种特别价值存在的时候,也许所有人自然会重新意识到“书的珍贵”。
m:除了「Forestbooks」,可以给大家推荐一些您自己会常去逛的书店吗?
J:我推荐「九分之一书店」。哈哈哈,这其实是我们的新项目,是与「Forestbooks」主题完全不一样的书店。它开在一个在姑苏古城非常具有烟火气息的“双塔菜市场”门口,由著名的建筑师沈雷老师帮助我们完成建筑部分,采用了多面弧形全落地窗的钢结构建构,这样子最终呈现的效果是为了让人在街区里行走的时候第一眼便能直接感受到烟火气息传统街区里小书店的温度感。
J:而因为开在菜市场门口,我们便把主题定为“可以吃的书”。书并不是真的可以吃,而是用吃的心态来传达对阅读的想法。“吃”是不应该受地域、受价格、受品质限制的一件事,书店也是如此,不一定非要开在繁华的商业中心、购物商场里才叫书店,我们希望把书店重新带回日常生活的场所里,带去真正需要他们的地方,这一次在菜市场,也许下一次是医院、银行,等等场所也说不定。
J:此外,如果真的是需要大量的书籍,以及看到一家书店完整且优秀的模式,还是推荐「诚品书店」,从选书到设计到展览,都会让人不断返回再次探索。此外还有比如专门售卖摄影书籍的「假杂志图书馆」,经常举办有趣的展览和高品质讲座的「衡山和集」,我自己都比较喜欢。
采访的最后,面对这位时时刻刻在与“书”打交道的主理人,mars 忍不住提出了一个非常官方却也十分好奇的问题:“书,对于您来说是?”
“书指引了我前往从未到达的地方,于是我用书籍创造一个世界,一份职业。”这是 Jason 的回答。
而书的魅力在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书的见解不同,反之它对于每个阅读它的人、需要它的人也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作用。或许你不需要做与书相关的行业,但能在书中,找到想要的答案。